解雇一个人的难度,不亚于男女之间说分手。
|
只看楼主
-
这一篇文章,教大家怎么说分手。
我在老东家的时候,感觉做出裁员的决策就跟喝水一样简单。
集团下达死命令,各个事业部都需要交名字,交不够的就把你自己的名字交上来。
然而轮到自己当老板的时候,却发现无论如何“分手吧”这句话都很难说出口。
犹豫了半天,还是憋出了一句“要不还是再给他一次机会吧”,又或者“我再考虑考虑”。
原因很简单:
1、市场规范与社会规范的混淆。
2、“宜家效应”带来的情感溢价。
3、大到让人淹没的“沉没成本”。
接下来我们一点一点地说明。[回复并刷新后可见]
但是!这种做法也很容易带来非常大的弊端。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和某个下属的私人关系非常好,但是基于业绩不好的客观原因,你不得不开除他,请问:你能够轻易开得了这个口吗?
假如你是“开除”这个动作的执行者,或者还没那么难,你可以安慰自己,安慰对方这是公司和老板的决策,不会影响双方之间的私人关系;
可是,假如你是“开除”这个动作的决策者,那就痛苦了,你会首先纠结“是不是真的得炒了他”,其次纠结“有没有其他的岗位可以给他试试”,最后纠结“会不会影响双方之间的关系”,纠结老半天,下不了决定。
想象一下,你会不会对自己的孩子说:孩子,很抱歉由于你最近太过调皮,我和你妈评估了一下,觉得你不再适合这个家庭。从今天起,你就去隔壁王叔叔家住吧。
不可能对吧?
至于“宜家效应”,同样来自于丹.艾瑞里,说的是人们对一件事物投入的劳动和情感越多,就越容易高估这件事物的价值。
就好像当你在宜家买了一堆零配件并最终把它们组装成鞋柜时,你对这个鞋柜的喜爱会超过同价位的其他成品。
这个和男女之间谁付出的越多,谁就越爱对方是同样道理。
所以每当你有辞退某个员工的念头时,记忆就会开始翻滚。
你会想起你俩为了完成项目在某个雨夜一起奋战到凌晨两点的日子。(尽管实际上他可能就是陪着你而已)
你会想起过往一年时间里你对他的耳提面命、苦口婆心和谆谆教诲。(尽管结果证明了他一句都听不进去)
然后你就开始犹豫了,甚至会开始想:万一我辞退他之后,找不到更合适的怎么办?我对他付出了那么多,一旦辞退了岂不是全部心血都浪费了?
假如你这么想,就陷入“沉没成本谬误”了。
我在过往的文章《沉没成本,一只将你拉往职场深渊的魔鬼》说过:
沉没成本(Sunk Cost),指的是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例如你在和男朋友拍拖一年之后,才突然发现对方是个渣男,那么这个时候无论你是选择分手还是继续下去,这一年的时间和付出,都是你的沉没成本,是已经收不回来的了。但是假如你为了不浪费这一年的付出而选择继续下去的话,你就会不光光没了一年,还摊上了一个渣男。
数据显示,招聘一名员工的过程花费,大概是该名员工年薪的50%;而当一名员工离职时,所带来的业绩损失大概是该名员工年薪的30%-400%。
这几个数字里面就蕴含着的大量沉没成本,有时候真的足以让人淹没。
但试想一下,假如我们已经确认某个员工真的已经不再适合公司岗位的要求,但我们却一直下不了辞退决心的话,沉没成本是不是会越滚越大(不管是情感还是物质)?
时间拖得越久,就会越难下决定,该出手时就要出手。
但这个时候问题也来了:怎么判断一个员工已经不再适合岗位要求了啊?
有两个常见的误区:
第一个、不是辞退“不称职”员工,而是辞退“不满意”员工。决定辞退某个人,完全基于主观上的喜不喜欢,而不是客观上和制度上的适不适合。
第二个、单纯只看业绩/作品/结果。
我见过有些公司的制度是入职三个月不出单就辞退,没有任何理由。
讲真,有点不科学。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小故事:
作为森林的管理员,你给手下的两名猎人各分配了一块地盘打兔子,约定的3天时间到了,猎人A拎着几只兔子欢天喜地地回来了,而猎人B则低头沮丧两手空空,假如单纯看最终的成绩,猎人A肯定就是一个好猎人,而猎人B则是个战五渣对不对?
可是你在经过仔细调查之后发现:猎人B每天早上6点起床工作到10点才睡觉,他会分析兔子的习性,会揣摩兔子可能出现的地方,会设置陷阱同时也会磨好弓箭,但不巧的是,他一只兔子都没有见着,反而总是碰到狮子和老虎,三天里面有两天都是在逃命;至于猎人A,则每天都是在森林里玩耍睡觉,到了准备回家的时候,突然来了几只兔子一头撞死在树上。
请问,这个时候你还会认为猎人A是个好猎人吗?
一个好的结果不一定就有好的原因;一个坏的结果也不一定就有坏的过程。
假如我们只看结果不看过程从而对形成结果的真实原因形成偏差,就很容易出现“结果偏见”。
最大的特点就是,这样的结果基本是没有办法复制的。
在评判一个员工的能力时,除了看结果,还要看过程。
在销售的领域,结果我们都知道是业绩,那么过程是什么呢?
打了多少电话?
发了多少开发信?
找了多少潜在客户?
假如是这样的话,我们又会陷入行为考核的过渡管理了,且不说你有没有精力来监督管控这些行为,就算员工把所有的行为都做到位,又能够给最终结果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尼尔.雷克汉姆就曾经提出一个构想:销售人员应该根据销售过程的表现发提成,而不仅仅是根据最后的结果。例如100万订单的提成是2万元,我们不能够把2万元就这么发下去,而应该根据他的销售过程进行评分,再决定这2万元应该发多少。
在我的理解,这里所说的过程,并不单纯指销售的努力程度,例如发了多少开发信,打了多少电话,见了多少客户,而应该指“有效努力”,譬如到底把多少个客户推进到什么样的销售阶段。
以上是判断一个员工是否适合岗位要求的第一个方法:既看结果,也看过程。
第二个方法:看特性、技能与心态。
特性和技能没什么好说的,重点我来说一说心态。
首先,心态和态度不一样。对你整天爱理不理,给你发的信息不是“嗯”就是“哦”,有事没事还会跟你争论吵架对着干这种只是态度。
数据显示态度其实并不影响工作成果(虽然可能影响了你的心情),因此实际上我们不能够把态度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标准。
其次,到底什么是心态呢?
所谓心态,指的是人们对事物的发展变化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思想状况和观点。举个简单的例子,某员工的工资是4000元,肯定不高。可是在看待工作的时候,到底是认为“反正老板就只给我这么多,凭什么要我干更多的活”?还是觉得“我要干得更多,争取让老板看到我的价值给更高的工资”?
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就是由心态决定。另外,心态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很难靠外力去改变它。
一个心态已经崩掉的人,
即使知道职场是需要沉淀的,但内心就是平静不下来。
即使知道赚钱没有那么快,但就是会感到浮躁与不耐烦。
即使知道离职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但就是觉得不走不行。
即使知道领导的批评是对事不对人,但就是会莫名感到恐惧。
即使知道失败在所难免,但就是会呐喊为什么成功不属于自己。
对于这样的一个员工,基本就是没救了。
至少,你救不了。
尽快把放生对方,让社会和挫折去拯救他才是最佳选择。
唯一的补充是:除非是重大业务事故,否则没有必要宣扬对方是被公司辞退的。
毕竟你要的只是辞退对方这个结果,并不是要追求什么“杀鸡儆猴”。 -
不管你是存有创业心思,还是正在创业路上,或许可以考虑放慢脚步,我们一同出发,来细品计划用一年时间打磨的系列文章:《外贸大牛的创业史》。各位有兴趣的外贸小伙伴可以加我WX交流一下。WX号:lizady1212 -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
东家不打, 打西家. -
我们同时生活在两个世界里 -
总之一句话,生活不易啊 -
-
外贸相关资讯及干货,欢迎扫描签名档二维码查看~ -
-
-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
好好工作,好好赚钱·········· -
我倒觉得这年头辞个工也好为难,一提辞工就跟你来个长篇大论,这个找你谈那个找你谈 -
-
喔··· -
...感觉看帖子的员工会更多 -
作为员工压力好大啊! -
“即使知道离职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但就是觉得不走不行。
即使知道领导的批评是对事不对人,但就是会莫名感到恐惧。
即使知道失败在所难免,但就是会呐喊为什么成功不属于自己。”
这么一个连管理者自己也会发生的疑问,居然说员工没救了?埋头苦干的黄牛,从不抬头望天,才是管理者想要的?不可思议,神逻辑。 -
适合自己的,努力达到自己想要的,才最重要。至于别人的评价,参考一下就OK -
大牛文章写的就是好,百看不厌
解雇一个人的难度,不亚于男女之间说分手。
-
这一篇文章,教大家怎么说分手。
我在老东家的时候,感觉做出裁员的决策就跟喝水一样简单。
集团下达死命令,各个事业部都需要交名字,交不够的就把你自己的名字交上来。
然而轮到自己当老板的时候,却发现无论如何“分手吧”这句话都很难说出口。
犹豫了半天,还是憋出了一句“要不还是再给他一次机会吧”,又或者“我再考虑考虑”。
原因很简单:
1、市场规范与社会规范的混淆。
2、“宜家效应”带来的情感溢价。
3、大到让人淹没的“沉没成本”。
接下来我们一点一点地说明。[回复并刷新后可见]
但是!这种做法也很容易带来非常大的弊端。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和某个下属的私人关系非常好,但是基于业绩不好的客观原因,你不得不开除他,请问:你能够轻易开得了这个口吗?
假如你是“开除”这个动作的执行者,或者还没那么难,你可以安慰自己,安慰对方这是公司和老板的决策,不会影响双方之间的私人关系;
可是,假如你是“开除”这个动作的决策者,那就痛苦了,你会首先纠结“是不是真的得炒了他”,其次纠结“有没有其他的岗位可以给他试试”,最后纠结“会不会影响双方之间的关系”,纠结老半天,下不了决定。
想象一下,你会不会对自己的孩子说:孩子,很抱歉由于你最近太过调皮,我和你妈评估了一下,觉得你不再适合这个家庭。从今天起,你就去隔壁王叔叔家住吧。
不可能对吧?
至于“宜家效应”,同样来自于丹.艾瑞里,说的是人们对一件事物投入的劳动和情感越多,就越容易高估这件事物的价值。
就好像当你在宜家买了一堆零配件并最终把它们组装成鞋柜时,你对这个鞋柜的喜爱会超过同价位的其他成品。
这个和男女之间谁付出的越多,谁就越爱对方是同样道理。
所以每当你有辞退某个员工的念头时,记忆就会开始翻滚。
你会想起你俩为了完成项目在某个雨夜一起奋战到凌晨两点的日子。(尽管实际上他可能就是陪着你而已)
你会想起过往一年时间里你对他的耳提面命、苦口婆心和谆谆教诲。(尽管结果证明了他一句都听不进去)
然后你就开始犹豫了,甚至会开始想:万一我辞退他之后,找不到更合适的怎么办?我对他付出了那么多,一旦辞退了岂不是全部心血都浪费了?
假如你这么想,就陷入“沉没成本谬误”了。
我在过往的文章《沉没成本,一只将你拉往职场深渊的魔鬼》说过:
沉没成本(Sunk Cost),指的是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例如你在和男朋友拍拖一年之后,才突然发现对方是个渣男,那么这个时候无论你是选择分手还是继续下去,这一年的时间和付出,都是你的沉没成本,是已经收不回来的了。但是假如你为了不浪费这一年的付出而选择继续下去的话,你就会不光光没了一年,还摊上了一个渣男。
数据显示,招聘一名员工的过程花费,大概是该名员工年薪的50%;而当一名员工离职时,所带来的业绩损失大概是该名员工年薪的30%-400%。
这几个数字里面就蕴含着的大量沉没成本,有时候真的足以让人淹没。
但试想一下,假如我们已经确认某个员工真的已经不再适合公司岗位的要求,但我们却一直下不了辞退决心的话,沉没成本是不是会越滚越大(不管是情感还是物质)?
时间拖得越久,就会越难下决定,该出手时就要出手。
但这个时候问题也来了:怎么判断一个员工已经不再适合岗位要求了啊?
有两个常见的误区:
第一个、不是辞退“不称职”员工,而是辞退“不满意”员工。决定辞退某个人,完全基于主观上的喜不喜欢,而不是客观上和制度上的适不适合。
第二个、单纯只看业绩/作品/结果。
我见过有些公司的制度是入职三个月不出单就辞退,没有任何理由。
讲真,有点不科学。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小故事:
作为森林的管理员,你给手下的两名猎人各分配了一块地盘打兔子,约定的3天时间到了,猎人A拎着几只兔子欢天喜地地回来了,而猎人B则低头沮丧两手空空,假如单纯看最终的成绩,猎人A肯定就是一个好猎人,而猎人B则是个战五渣对不对?
可是你在经过仔细调查之后发现:猎人B每天早上6点起床工作到10点才睡觉,他会分析兔子的习性,会揣摩兔子可能出现的地方,会设置陷阱同时也会磨好弓箭,但不巧的是,他一只兔子都没有见着,反而总是碰到狮子和老虎,三天里面有两天都是在逃命;至于猎人A,则每天都是在森林里玩耍睡觉,到了准备回家的时候,突然来了几只兔子一头撞死在树上。
请问,这个时候你还会认为猎人A是个好猎人吗?
一个好的结果不一定就有好的原因;一个坏的结果也不一定就有坏的过程。
假如我们只看结果不看过程从而对形成结果的真实原因形成偏差,就很容易出现“结果偏见”。
最大的特点就是,这样的结果基本是没有办法复制的。
在评判一个员工的能力时,除了看结果,还要看过程。
在销售的领域,结果我们都知道是业绩,那么过程是什么呢?
打了多少电话?
发了多少开发信?
找了多少潜在客户?
假如是这样的话,我们又会陷入行为考核的过渡管理了,且不说你有没有精力来监督管控这些行为,就算员工把所有的行为都做到位,又能够给最终结果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尼尔.雷克汉姆就曾经提出一个构想:销售人员应该根据销售过程的表现发提成,而不仅仅是根据最后的结果。例如100万订单的提成是2万元,我们不能够把2万元就这么发下去,而应该根据他的销售过程进行评分,再决定这2万元应该发多少。
在我的理解,这里所说的过程,并不单纯指销售的努力程度,例如发了多少开发信,打了多少电话,见了多少客户,而应该指“有效努力”,譬如到底把多少个客户推进到什么样的销售阶段。
以上是判断一个员工是否适合岗位要求的第一个方法:既看结果,也看过程。
第二个方法:看特性、技能与心态。
特性和技能没什么好说的,重点我来说一说心态。
首先,心态和态度不一样。对你整天爱理不理,给你发的信息不是“嗯”就是“哦”,有事没事还会跟你争论吵架对着干这种只是态度。
数据显示态度其实并不影响工作成果(虽然可能影响了你的心情),因此实际上我们不能够把态度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标准。
其次,到底什么是心态呢?
所谓心态,指的是人们对事物的发展变化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思想状况和观点。举个简单的例子,某员工的工资是4000元,肯定不高。可是在看待工作的时候,到底是认为“反正老板就只给我这么多,凭什么要我干更多的活”?还是觉得“我要干得更多,争取让老板看到我的价值给更高的工资”?
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就是由心态决定。另外,心态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很难靠外力去改变它。
一个心态已经崩掉的人,
即使知道职场是需要沉淀的,但内心就是平静不下来。
即使知道赚钱没有那么快,但就是会感到浮躁与不耐烦。
即使知道离职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但就是觉得不走不行。
即使知道领导的批评是对事不对人,但就是会莫名感到恐惧。
即使知道失败在所难免,但就是会呐喊为什么成功不属于自己。
对于这样的一个员工,基本就是没救了。
至少,你救不了。
尽快把放生对方,让社会和挫折去拯救他才是最佳选择。
唯一的补充是:除非是重大业务事故,否则没有必要宣扬对方是被公司辞退的。
毕竟你要的只是辞退对方这个结果,并不是要追求什么“杀鸡儆猴”。
-
不管你是存有创业心思,还是正在创业路上,或许可以考虑放慢脚步,我们一同出发,来细品计划用一年时间打磨的系列文章:《外贸大牛的创业史》。各位有兴趣的外贸小伙伴可以加我WX交流一下。WX号:lizady1212
-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
东家不打, 打西家.
-
我们同时生活在两个世界里
-
总之一句话,生活不易啊
-
-
外贸相关资讯及干货,欢迎扫描签名档二维码查看~
-
-
-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
好好工作,好好赚钱··········
-
我倒觉得这年头辞个工也好为难,一提辞工就跟你来个长篇大论,这个找你谈那个找你谈
-
-
喔···
-
...感觉看帖子的员工会更多
-
作为员工压力好大啊!
-
“即使知道离职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但就是觉得不走不行。
即使知道领导的批评是对事不对人,但就是会莫名感到恐惧。
即使知道失败在所难免,但就是会呐喊为什么成功不属于自己。”
这么一个连管理者自己也会发生的疑问,居然说员工没救了?埋头苦干的黄牛,从不抬头望天,才是管理者想要的?不可思议,神逻辑。
-
适合自己的,努力达到自己想要的,才最重要。至于别人的评价,参考一下就OK
-
大牛文章写的就是好,百看不厌
此帖已被删除。只有拥有帖子管理权限的用户可以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