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一份《2019年个人目标》制定方法,请查收。
|
只看楼主
-
场景一:
新年第一天,Louis在朋友圈郑重写下一行字:让2018年的成绩和失败归零,2019年一切都会是新的开始,今年我的目标:买一辆车!
——按下发送键的那一刻,他仿佛看到一辆全新的宝马已经停放在眼前。
场景二:
新年总结与规划会上,陈副总在台上意气风发:“2018年,在领导的英明带领和全体同事的奋力拼搏之下,公司实现了3亿人民币的销量。2019年,我们的目标是4.5亿人民币!”
——“齐心协力,共创辉煌!”一时之间,台下掌声雷鸣。
这两个场景,大家眼熟吗?你是不是也是这样许愿的?你们公司是不是也是这样搞的?
很遗憾,从科学的角度,这样目标,这样的总结,这样的规划,其实一毛钱意义都没有。
接下来,我会从如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合格的总结,得至少拥有这三个要素。
二、即使并非销售岗位,也必须量化成绩。
三、除了总结业绩之外,还必须总结能力。
四、规划不是愿望清单,也不是待办事项。
五、科学设定目标,需要遵循这六个原则。
六、目标牵引,路径拆解以及痛苦的坚持。
全文超过一万字,假如你没有能够静下心来的30分钟,建议先转发后阅读。<一>
总结的目的是什么?
我认为就是简单四个字:发现问题。
(请注意,在这里“问题”并非是一个贬义词)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完美是不可能存在的,而问题是无处不在的。
完不成目标有问题,为什么完不成?
完成了目标有问题,为什么没办法超额完成?
超额完成了目标也有问题,那是不是我们的目标设置得太低?为什么?
总结就是为了帮助我们把一个个的问题揪出来,然后逐个逐个做修正。
从这个角度出发,一次合格的总结必须带有下方三个因素:
1、总结与目标的比对。
2、要事实,不要观点。
3、能够帮助发现问题。
关于第一点。
我们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2018年外贸G友团宁波年会,到场了大概300个人,很热闹,大家也很happy,但是我们能够称之为一次成功的年会吗?
不能。
要是我们的目标是到场500人呢?
要是我们最一开始的目标是满意率呢?
要是我们的目标是年会后报名门徒的转化率呢?
判断一项工作是否成功,要看一开始设计的目标是什么,没有目标,总结无从谈起。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发现,在日常的总结汇报中,许多人的做法:
我今年做了XXX的业绩;
我今年开发了XX个客户;
我今年发了XX封开发信;
……………………………etc。
这些统统都不是合格的总结,因为它没有和目标联系起来,仅仅只是在表达一种行为:“我做了什么”。
目标就是我们工作的锚点或者标准,没有目标,我们永远都不知道自己做的到底是好还是不好,永远都不知道我们是否正在沿着设定的方向前进。
这是合格总结的第一个要素。
关于第二点。
许多人在做总结的时候,一来就是“我今年做得不好,我深刻检讨”,领导一听,咦这个小伙子态度诚恳,不错不错,于是拍拍对方的肩膀,勉励对方继续努力。
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
做得不好到底是哪里不好?有多不好?
你所认为的“不好”和我认为的“不好”,是同一个概念吗?
所谓“继续努力”,到底是努力到什么程度?加班到晚上9点的程度,还是加班到晚上11点的程度?
反正一切就是靠“意会”,你要是领会不到,那证明你这个人悟性不高。
古老东方玄之又玄的理念在这个场景简直就是发挥得淋漓尽致。
但基于角度、立场和层次的差异,不同人对于同样一句话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就好像我在门徒百科的“六顶思考帽”词条里面所举的例子:
10摄氏度的气温,对于一个常年生活在0摄氏度地方的人来说,会觉得“好温暖”;
可对于一个常年生活在20摄氏度地方的人来说,只会觉得“太冷了”。
此时,假如双方进行辩论的话,就互相会觉得对方在胡说八道。
因此,我们一定要知道自己和对方说出口的每一句话,到底哪一句是观点,哪一句是事实。
我今年业绩做的不好,这句话是观点还是事实?
——观点!
小张我认为你今年还不够努力,这句话是观点还是事实?
——观点!
只有中性的,能够用数字和证据支撑的才是事实,例如:我今年完成了83%的年度业绩目标。
另外,之所以说事实是中性的,就在于事实只有真假,而没有好坏。
你只有真的完成了83%的业绩,或者没有完成83%的业绩。
但要判断这个事实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要看你基于哪个作为锚点。
这就是合格总结的第二点要素:一切用事实说话,没有数据、证据的东西,越少越好。
关于第三点。
大家认为,问题是怎么产生的?
1、期望和现状的差距,就是问题。[回复并刷新后可见]
2、极致和现状的差距,也是问题。
首先需要说明一点,极致和完美是不一样的,完美的意思是客观情况下的巅峰,而极致的意思则是主观情况下的最大努力。
我们不追求完美,但是我们追求极致。
极致和现状的差距是什么意思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
试卷满分是100分,然后你考了100分,是不是就意味着万事大吉开香槟了呢?
我不这么认为,或许我们还得再增加一个维度,那就是你是用多长时间完成的考卷?
譬如这一次是120分钟的话,下一次要怎样做才能实现在110分钟之内完成考卷?
假如时间维度已经去到极致的话,那我们再增加一个质量的维度。
例如原本做完考卷之后还需要检查,下次要怎么做才能实现不需要检查,一次就完成?
通过如上我们可以发现,总结就是在不停地发现问题,并帮助我们不断深挖的过程,让我们能够在一厘米的宽度做到一百米的深度。
——这个其实也是大师兄在2018年宁波年会上所讲的“保持焦虑”,因为焦虑能够让我们发现自己和极致之间的差距。
如上,我认为一个合格总结必须具备的要素:可对比目标,可作为证据,可发现问题。
至于衡量一个合格是否优秀,那就要看对于问题的挖掘到底到达多深的程度了。<二>
这个时候你可能会提出一个问题:
对于销售岗位来说,目标和成绩都很容易量化,可对于其他岗位,哪里来什么目标?成绩又能如何量化?这样的话,非销售岗位是不是就不用总结了?
这种想法是有偏差的,当然我认为主要的锅在管理者身上,绝大多数管理者都不会给非销售岗位的人设计什么目标和工作标准(因为这帮管理者们也不懂如何设定目标和标准),顶多也就是一句模模糊糊的“好好干”。
这就导致了非销售岗位很难做到结果导向:
像行政岗位,每天都很忙地在打电话招人,确实是很“好好干”;
采购岗位,每天都在和供应商撕逼,确实也是在“好好干”。
可一年之后到底干出了什么,没人知道,自己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于是许多公司对于非销售岗位的人就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
年初的时候布置一下任务,年中的时候看看你是否还活着,年底的时候出来发发奖金让你回家过年。
对于自我驱动型的人来说,他们或许可以给自己找量化的指标,并从中获取成就感。
可是对于占据人群绝大多数的外部驱动型的人来说,没办法量化就意味着看不到自己的成绩,看不到成绩就意味着没有成就感,没有成就感就会开始胡思乱想。
离职,自然就会成为常态。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给非销售岗位设定目标和标准呢?
关键在于你设计这个岗位的目的是什么,你到底期望这个岗位产生什么样的价值。
举个简单的例子,像外贸G友团的内容编辑,我们设计这个岗位就是为了每天发文章吗?
答案当然不是,每天发文章只是一种手段,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发文章这个动作,不断给受众带来内容价值,从而扩大我们的影响力。
那么,影响力是由什么决定的?
深度和广度两个指标。
什么是深度?就是有多少人认可我们的内容,那么点赞数、评分值、转发量就是可以量化的指标。
什么是广度?就是由多少人认识我们的内容,那么新增粉丝量就是可以量化的指标。
对于其他岗位其实也是一样的。
假如设计采购专员岗的目的是为了理顺供应链,提升供应链效率,那么问题发生率,货期准时率,质量合格率等就是可以设定的指标。
假如设计行政专员岗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员工稳定性、满意度和匹配度,那么员工离职率,员工对公司的评分,新员工转正评分等就是可以设定的指标。
这些指标,大家认为员工自己有没有可能做得出来?
很困难,所以只能够依靠公司和管理者给他们赋予。<三>
我多次提到了不管是企业还是员工,我们都不能够仅仅只是追逐业绩,还应该追逐能够构筑自身护城河的能力提升。
业绩很容易量化,但我们怎么判断员工经过一年的工作后,是否提升了能力呢?
首先,我认为不能够仅仅只看结果。
譬如某个员工完成了销售业绩的120%,我们就能够判定对方的销售能力出众吗?
不行的,因为我们不知道120%这个数字,到底有多少是由对方的销售能力推进的,多少是由平台的力量推进的,多少其实只是运气。
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对结果进行拆解,判断形成这个结果各个因素的贡献值,从中提炼出个人能力部分,并判断这个能力对于下一个结果是否具备可复制性。
就好像是一次考试考了100分不厉害,每次考试都能够100分才是真牛逼。
那么,我们要如何对结果进行拆解,并判断每个要素的贡献值呢?
我认为可以从工作流程上入手,举个例子:销售流程。
一般情况下,销售流程可以划分为如下几个关键节点:销售线索,挖掘商机,客户认可,需求确认,方案确认,风险评估,订单确认。
销售结果基本上都是由这几个关键节点推动的,但各自所占权重可以根据不同公司的实际情况决定,然后我们再来看销售人员在每个不同节点各自所做出的贡献,从而量化出能力分值。
每个月评估一次,就能够做出一条能力曲线出来,譬如:
总的来说,固然要看结果,但同时也要看形成结果的过程。
其次,我认为衡量能力一定要足够具体。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单纯说“销售能力”和“管理能力”,其实真的太空太泛了。
能力是一种底层逻辑,它是可以进行拆解的,而且它总是以技能的形式来呈现。
就好像完整概念上的沟通,应该包含三部分:信息的吸收、信息的转化和信息的表达。
这也意味着沟通能力可以拆解为:
1、倾听能力。
2、思考能力。
3、表达能力。
而倾听能力又可以被拆解为如下几个方面的技能:
1、准确理解上司发布的任务。
2、准确吸收客户提出的要求。
……………………etc。
这也意味着,当我们在衡量自我和员工能力的时候,最好要具体到技能的层面,否则所有人都会失去判断的标准。
最后,除了能力提升的结果,我们还需要衡量对方为了提升这个能力,到底做了哪些动作。
毕竟能力提升受到“时间率”的影响,想要收获什么都一定得先付出时间去交换,从来没有一觉睡醒就突然多了二十年功力这种事情。
所以假如某员工年初立flag,说年底的时候要懂得“通过四种类型的提问挖掘客户的真实需求与动机”,那我们重点就要看对方到底为此付出了什么。
假如能够做到类似下方这样,那我们才可以说:恭喜你同学,考试合格了。
1、阅读《SPIN-销售巨人》,输出不少于3000字的读书报告,深入了解四种类型的提问“背景问题、难点问题、暗示问题、需求-效益问题”。
2、刻意使用SPIN,完成一次对客户的提问和引导,并输出不少于1000字的案例总结。
3、设计不少于50道问题,分别归于提问的四种象限。
4、刻意使用这四种类型的提问跟四名客户进行沟通,并输出不少于1000字/客户的案例总结。
5、学会淡化刻意的痕迹,跟五名客户进行销售沟通,体会无意-刻意-随意之间的效果区别,并输出不少于1000字/客户的案例总结。
6、对“通过四种类型的提问挖掘客户的真实需求与动机”这个flag,进行一次不少于2000字的总结。
7、在上司的见证下,独立完成客户的需求与动机的挖掘工作。<四>
通过上方想必大家也已经发现了。
许多人在年初时候立的flag,譬如“新年减肥20斤”,“今年要挣30万”,“必须找个女朋友”等等,其实根本就不是目标,说不上计划,更谈不上规划。
顶多只能算是向如来佛祖许的愿望吧!
因为他从来没有考虑过目标的必要性,资源的合理性,以及到底要沿着什么样的路径来实现目标。
总的来说,就是没有规划。
到底什么是规划?简单来说,就是实现中长期目标的路径。
年轻时,我对于规划是很不能够理解的,总觉得“做了又如何”,未来有那么多的不确定性。
但后来我明白,正好就是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资源的稀缺性,我们才要做规划,否则我们怎么知道接下来要走哪条路?以及怎么走?
尤其是创业的朋友可能会了解,围绕在我们身边的机会实在是太多了,今天一个人跑过来说跨境电商现在正是风口你要不要一起干,明天一个人跑过来说指尖陀螺现在大热囤一批肯定血赚。
一个人假如没有规划,他就会迷失在各种各样的机会和可能性当中,最终要么东干干这个,西干干那个,要么什么也没干。
而一个有规划的人,他会清晰地知道,这个机会是在规划之内的,一定要抓住;又或者说,这个机会和规划不符合啊,算了吧。
这就是规划的重要性。
那么,制定规划的依据是什么呢?
在我看来,规划的依据是目标,目标的依据是目的,目的的依据是战略,这是一套环环相扣的体系。
举个简单的例子:
我公司的战略是要以知识为武器,打造连接海外市场端和国内供应端的生态圈。
我们现在做知识分享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扩大影响力,把越来越多优秀的供应商引入到体系中来,而不是要借助培训和咨询等手段去盈利。
那我们的目标就应该是沉淀多少家优质供应商,而不应该是开多少场的培训课,赚多少钱;
我们的规划自然也就会是如何扩大认知度和认可度等影响力,如何把优质供应商沉淀下来,而不是要开发什么课程去销售。
所以,做规划首先要定目标,定目标首先要定目的,定目的首先要定战略,缺一不可。
到底什么是战略?
简单来说,战略是对未来的设计,它决定了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什么事情先做,什么事情后做。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制定战略呢?
首先,我们得先确定愿景和使命。
就如同April在2018年外贸G友团宁波年会时说过:优秀人才找工作已经不仅仅只看钱了。
对此我深表赞同,在这里打工我一年挣50万,在那里打工我一年也是挣50万,我当然希望选择那些理念和对于未来的看法和我一致的企业,这样我们双方可以一起走得更远。
这就是愿景的作用。
那么到底什么是愿景呢?
简单来说,我想成为一家什么样的企业,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想做什么样事情,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
至于使命,其实是属于愿景的一部分,意思是:我要做什么,以及怎样做,才能够实现愿景?
许多企业并不是意识不到愿景和使命的作用,也并不是没有愿景和使命,而是他们的愿景和使命只是停留在墙上的文字而已。
举个简单的例子,墙上的“愿景”说我们要成为LED行业最专业的领头公司。
结果一扭头,老板跟朋友投资了一家跨境电商公司做健身器材。
墙上的“使命”说,我们要致力于推动LED行业的技术进步。
结果一扭头,新开发的产品全是抄袭。
这样就完全失去了意义,也完全不具备指导战略设计的基础。
愿景和使命,决定了我们未来要努力的方向。
其次,确定一个中长期的目标和执行路径。
譬如,根据公司的愿景和使命,我希望在未来三年,能够集结至少10000家优质供应商,服务至少50家国内外客户,经手至少10亿人民币的订单,那么这就是一个中长期的目标。
具体分解下来,就应该会是:
2019年,集结3000家供应商,服务15家国内外客户,经手1亿人民币订单。
2020年,集结6000家供应商,服务30家国内外客户,经手5亿人民币订单。
2021年,集结10000万供应商,服务50家国内外客户,经手10亿人民币订单。
而执行路径,则是我到底要如何来实现这些目标,譬如:
2019年,重点工作放在优质供应商的初步集结,供应链管理的进一步流程梳理,国内客户的尝试开拓,人才的培养上。业绩依然不是最重点考虑,重在培养能力。
2020年,重点工作放在新客户的开拓上,以19年所集结的供应链资源赋能2020年的市场开拓工作。
2021年,市场端和供应端形成良性循环,新增客户吸引供应链,进一步庞大的供应链又能进一步吸引客户。
如上这些,就组成了我公司的战略。有了战略,我们做事就有了目的,自然也就能够去分解企业和企业内每个人的目标到底是什么。<五>
说到目标,大多数人容易犯三个错误:
1、混淆了目标和手段。
“我明年的目标是读50本书”,大家觉得这样的目标设置得对吗?
是错误的,因为读完了50本书之后呢又如何?假如是50本漫画书,我一个下午就能够读完了,so?
因此读50本书并不是目标,他只是一种手段,关键是读完这50本书之后你到底想实现什么,才是一个真正的目标。
就好像许多人在做计划的时候,说“我明年要把团队扩大到20个人”,这也只是手段,扩大到20个人之后想实现的业绩或者能力,才能够成为目标。
2、无法统一企业内所有人的认知。
许多企业老板经常在公司里面喊“我们明年的目标是做到一个亿”,但是不同人对于这个目标的认知是不一样的,例如:
销售部门的小张可能想——“太好了,做到一个亿我的提成可以是30万,我一定要努力加油”;
行政部门的大黄可能想——“做到一个亿跟我有什么关系,又不会给我发钱”;
公司老油条老陈可能想——“根本不可能做到一个亿的,老板就是喊喊而已”。
在这种情况之下,企业目标没有办法和个人目标统一起来,力气自然也就没办法往一处使。
正确的做法是,一定要让所有人知道,一旦公司完成了这个目标,对于每个人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利益。
而且所谓“说清楚”,并不是开个会宣布一下,或者发封情深意切的邮件都完事,而是要直接面对面地沟通,以收到对方正面反馈为基准。
“听到”不等于“听懂”,看不见的大猩猩是无时无刻都存在的(具体概念大家可以百度)。
3、混淆了目标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许多人在看到目标的时候(往往是企业下放的目标),第一反应都是“做不到”,“不合理”。
这种想法其实是错误的,因为目标,作为一个要在未来实现的东西,而未来有着那么多的不确定性,本来就没有“合理”这个属性。
因此我们千万不要浪费时间去讨论目标的合理性,我们应该去讨论的是必要性。
譬如,作为创业公司来说,我必须在一年后做到1000万的销量,否则公司就要倒闭。
那么1000万这个目标就是必要的,没有什么合理不合理的讨论空间,否则我干脆就不要创业好了。
关键在于为了实现1000万这个销售目标,我到底有多少资源可以用?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要我做1000万,但潜在客户没有,专业展会不去,阿里巴巴不开,直系下属没有。。。etc
那么不好意思,我觉得这个资源不合理,跟目标不匹配,这个活我干不了。
讨论目标的必要性,讨论资源的合理性,这个才是正确的思路。
那么,我们又应该怎么确定目标呢?SMART原则就是最常用的方法。
SMART原则:
S=Specific,明确性。
——“我们明年的目标是上市”,这就是一个不够具体的目标,营业额达到多少、利润率达到多少....等等指标都需要明确下来,才能称之为具体。
M=Measurable,可衡量。
——“我们明年的目标是提升业务部门的销售水平”,这就是一个不可衡量的目标,提升到什么程度算提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所有的目标都必须要尽可能量化,从数量、质量、时间、成本、上司和客户的满意度这五个维度入手。
A=Attainable,可实现。
——根据积极性=价值*期望,假如一个目标并不具备可实现性,那所有人都不会有积极性。
建议目标要分三档:保底的,挑战的,极限的。
所谓保底,就是跳一跳可以做到;
所谓挑战,就是要非常努力才可以的;
所谓极限,就是要拼了命才行的。
当然了,实现目标的奖励也分三档,保底的基本上就是随便给意思意思一下,挑战的就要开始有诱惑力了,至于极限的,能给多大就给多大。
R=Relevant,相关性。
——目标一定要和其他目标或者本职工作相关,你堂堂一个销售总监还去定个学习英语的目标那就没有意义了,这不是总监应该干的事情。
T=Time-bound,时限性。
——1个月,3个月,1年还是3年,要有一个明确的时间限定。<六>
最后,如何根据目标进行路径的设计?如何在执行过程中,判断自己是否有偏离既定路径?
老麦在2018年外贸G友团宁波年会说,预算其实就是目标牵引,路径拆解和咬牙执行。
当我们定下一个大目标的时候,往往有许多种方法来实现这个目标。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我2018年的目标是要挣100万,那这100万到底是要通过做外贸来实现,还是通过做微商来实现,还是通过做培训来实现?
如上这些其实就是路径。
路径的选择涉及到决策,而优质决策的六要素:框架、选项、价值、信息、论证和执行,我在外贸G友团宁波年会的主题《外贸大牛的决策法》已经说的很清楚了,这里不再阐述。
关键在于假如我确定了这100万要通过外贸来实现,那么需要多少销售额才足够?这些销售额由多少个客户组成?每个客户的毛利是多少?由哪些产品贡献毛利?这些客户从哪里来?来了之后怎么抓住他……etc。
这个才叫路径拆解。
至于执行过程中的路径偏离,其实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正如同我在之前的文章说过:
我们在做任何一项工作的时候,都会有一个目的;而假如这项工作比较复杂,我们往往就会采取一些迂回的手段,可是就在迂回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忘记一开始做这项工作的目的。
就好像一个管理岗位的人,本来的工作应该是带领团队,培养团队和制定规则。
可是事情一多一杂,往往就将自己陷入了帮团队打杂擦屁股的旋涡。
那么,我们要怎么样判断自己是否有偏离路径,甚至判断自己是否制定了一个不正确的目标呢?
答案只有两个字:总结。
我们来回顾一下最一开始所说:总结的目的就是发现问题。
一次合格的总结必须带有下方因素:
1、总结和目标的比对。
2、要事实,不要观点。
3、能够帮助发现问题。
在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并不能够年底的时候再来装模作样做总结,而是应该做到每月总结,甚至每星期总结。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减肥那段时间,每天都会测量体重。
今天减少了,是不是因为昨天嘴馋吃了一个冰激凌;
明天减多了,是不是因为摄入太少这样会不会影响健康;
一直在运动但是对于减肥没有什么效果,是不是应该换一种方式,或者是不是运动错了;
……………………诸如此类。
甚至到后期我还对体重进行进一步拆解,脂肪含量,水含量,肌肉含量...etc,检测每天不同数据的变化。
这其实就是一种总结,对比我和目标的差距(尤其是分解后的小目标),并尝试从中发现问题。
综合上方各位可以发现,假如我们一年才总结一次,其实是不够的,最大的问题在于:
1、由于数据的缺失(尤其是对于个人而言,有几个人真的会去记录自己的行为轨迹呢?),一年一次的总结你只能看结果,而看不到导致结果的过程,这样很难帮助我们发现问题。
2、德鲁克说:对既成事实的管理都是无效管理。假如我们一年才总结一次,很多东西都已经成为了既成事实,即使我们想调整路径甚至调整目标,可能都已经来不及了。
所以,对于初级岗位来说,建议一两个星期总结一次;对于中高级岗位,建议一个月总结一次;对于企业来说,至少要做到一个季度总结一次。
这也意味着:
1、我们需要将年目标拆解成为季度目标,再拆解为月目标。
2、我们要注意历史数据的沉淀(因为没有数据的话,总结就失去了意义)。
从这个角度出发,营销数据,销售数据,经营数据,财务数据,能力数据等,不管你是用Excel还是CRM还是进销存都好,记下它!
我们不能够因为自己企业还不够大就忽视数据的积累,就算是你现在用不上,等到未来某一天你需要用的时候,会发现自己完全没有历史数据做参考。
3、要帮助员工养成做月总结的习惯。
就算没办法做到非常科学的总结,至少这会形成一种思维的轨迹,帮助我们洞察一个人认知的变化。
当我们做到如上,目标、路径、执行、总结、修正,这五点就会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
跟着这个环奔跑,我们就再也不会感觉到浑浑噩噩虚度年华,也再也不会怀疑自己存活于世到底是为了什么,以及能做什么了。
这个其实也就已经是预算的雏形了,借用老麦的一句话:
不是因为我有了跑马拉松的能力,我才去跑马拉松,而是因为我跑了马拉松,我才发现自己缺失了哪些能力。
同样地,并不是因为我们具备了做预算的能力,我们才去做预算,而是,当我们开始做预算了,我们才会发现企业内部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
以上,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过一个忙碌且充实的2019,也欢迎大家闲暇之余来“门徒圆桌”看我。
——END——图片:外贸圈尾图.png
文章回顾:
管理宝典:
销售技巧:
展会是获取订单的最快渠道,没有之一
“我第四季度的目标是2300万”。
创业攻略:
职场心得:
-
谢谢分享了, -
管你是存有创业心思,还是正在创业路上,或许可以考虑放慢脚步,我们一同出发,来细品计划用一年时间打磨的系列文章:《外贸大牛的创业史》。各位有兴趣的外贸小伙伴可以加我WX交流一下。WX号:lizady1212 -
看完了,受益匪浅 -
已收到 -
已收 -
-
159 -
支持支持 -
666 -
-
谢谢丹牛、 -
6666666 -
受教 -
看完 -
66666 -
zanzanzan -
5656511 -
学习了
-
感谢楼主分享,楼主威武 学习了
这里有一份《2019年个人目标》制定方法,请查收。
-
场景一:
新年第一天,Louis在朋友圈郑重写下一行字:让2018年的成绩和失败归零,2019年一切都会是新的开始,今年我的目标:买一辆车!
——按下发送键的那一刻,他仿佛看到一辆全新的宝马已经停放在眼前。
场景二:
新年总结与规划会上,陈副总在台上意气风发:“2018年,在领导的英明带领和全体同事的奋力拼搏之下,公司实现了3亿人民币的销量。2019年,我们的目标是4.5亿人民币!”
——“齐心协力,共创辉煌!”一时之间,台下掌声雷鸣。
这两个场景,大家眼熟吗?你是不是也是这样许愿的?你们公司是不是也是这样搞的?
很遗憾,从科学的角度,这样目标,这样的总结,这样的规划,其实一毛钱意义都没有。
接下来,我会从如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合格的总结,得至少拥有这三个要素。
二、即使并非销售岗位,也必须量化成绩。
三、除了总结业绩之外,还必须总结能力。
四、规划不是愿望清单,也不是待办事项。
五、科学设定目标,需要遵循这六个原则。
六、目标牵引,路径拆解以及痛苦的坚持。
全文超过一万字,假如你没有能够静下心来的30分钟,建议先转发后阅读。<一>
总结的目的是什么?
我认为就是简单四个字:发现问题。
(请注意,在这里“问题”并非是一个贬义词)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完美是不可能存在的,而问题是无处不在的。
完不成目标有问题,为什么完不成?
完成了目标有问题,为什么没办法超额完成?
超额完成了目标也有问题,那是不是我们的目标设置得太低?为什么?
总结就是为了帮助我们把一个个的问题揪出来,然后逐个逐个做修正。
从这个角度出发,一次合格的总结必须带有下方三个因素:
1、总结与目标的比对。
2、要事实,不要观点。
3、能够帮助发现问题。
关于第一点。
我们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2018年外贸G友团宁波年会,到场了大概300个人,很热闹,大家也很happy,但是我们能够称之为一次成功的年会吗?
不能。
要是我们的目标是到场500人呢?
要是我们最一开始的目标是满意率呢?
要是我们的目标是年会后报名门徒的转化率呢?
判断一项工作是否成功,要看一开始设计的目标是什么,没有目标,总结无从谈起。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发现,在日常的总结汇报中,许多人的做法:
我今年做了XXX的业绩;
我今年开发了XX个客户;
我今年发了XX封开发信;
……………………………etc。
这些统统都不是合格的总结,因为它没有和目标联系起来,仅仅只是在表达一种行为:“我做了什么”。
目标就是我们工作的锚点或者标准,没有目标,我们永远都不知道自己做的到底是好还是不好,永远都不知道我们是否正在沿着设定的方向前进。
这是合格总结的第一个要素。
关于第二点。
许多人在做总结的时候,一来就是“我今年做得不好,我深刻检讨”,领导一听,咦这个小伙子态度诚恳,不错不错,于是拍拍对方的肩膀,勉励对方继续努力。
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
做得不好到底是哪里不好?有多不好?
你所认为的“不好”和我认为的“不好”,是同一个概念吗?
所谓“继续努力”,到底是努力到什么程度?加班到晚上9点的程度,还是加班到晚上11点的程度?
反正一切就是靠“意会”,你要是领会不到,那证明你这个人悟性不高。
古老东方玄之又玄的理念在这个场景简直就是发挥得淋漓尽致。
但基于角度、立场和层次的差异,不同人对于同样一句话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就好像我在门徒百科的“六顶思考帽”词条里面所举的例子:
10摄氏度的气温,对于一个常年生活在0摄氏度地方的人来说,会觉得“好温暖”;
可对于一个常年生活在20摄氏度地方的人来说,只会觉得“太冷了”。
此时,假如双方进行辩论的话,就互相会觉得对方在胡说八道。
因此,我们一定要知道自己和对方说出口的每一句话,到底哪一句是观点,哪一句是事实。
我今年业绩做的不好,这句话是观点还是事实?
——观点!
小张我认为你今年还不够努力,这句话是观点还是事实?
——观点!
只有中性的,能够用数字和证据支撑的才是事实,例如:我今年完成了83%的年度业绩目标。
另外,之所以说事实是中性的,就在于事实只有真假,而没有好坏。
你只有真的完成了83%的业绩,或者没有完成83%的业绩。
但要判断这个事实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要看你基于哪个作为锚点。
这就是合格总结的第二点要素:一切用事实说话,没有数据、证据的东西,越少越好。
关于第三点。
大家认为,问题是怎么产生的?
1、期望和现状的差距,就是问题。[回复并刷新后可见]
2、极致和现状的差距,也是问题。
首先需要说明一点,极致和完美是不一样的,完美的意思是客观情况下的巅峰,而极致的意思则是主观情况下的最大努力。
我们不追求完美,但是我们追求极致。
极致和现状的差距是什么意思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
试卷满分是100分,然后你考了100分,是不是就意味着万事大吉开香槟了呢?
我不这么认为,或许我们还得再增加一个维度,那就是你是用多长时间完成的考卷?
譬如这一次是120分钟的话,下一次要怎样做才能实现在110分钟之内完成考卷?
假如时间维度已经去到极致的话,那我们再增加一个质量的维度。
例如原本做完考卷之后还需要检查,下次要怎么做才能实现不需要检查,一次就完成?
通过如上我们可以发现,总结就是在不停地发现问题,并帮助我们不断深挖的过程,让我们能够在一厘米的宽度做到一百米的深度。
——这个其实也是大师兄在2018年宁波年会上所讲的“保持焦虑”,因为焦虑能够让我们发现自己和极致之间的差距。
如上,我认为一个合格总结必须具备的要素:可对比目标,可作为证据,可发现问题。
至于衡量一个合格是否优秀,那就要看对于问题的挖掘到底到达多深的程度了。<二>
这个时候你可能会提出一个问题:
对于销售岗位来说,目标和成绩都很容易量化,可对于其他岗位,哪里来什么目标?成绩又能如何量化?这样的话,非销售岗位是不是就不用总结了?
这种想法是有偏差的,当然我认为主要的锅在管理者身上,绝大多数管理者都不会给非销售岗位的人设计什么目标和工作标准(因为这帮管理者们也不懂如何设定目标和标准),顶多也就是一句模模糊糊的“好好干”。
这就导致了非销售岗位很难做到结果导向:
像行政岗位,每天都很忙地在打电话招人,确实是很“好好干”;
采购岗位,每天都在和供应商撕逼,确实也是在“好好干”。
可一年之后到底干出了什么,没人知道,自己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于是许多公司对于非销售岗位的人就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
年初的时候布置一下任务,年中的时候看看你是否还活着,年底的时候出来发发奖金让你回家过年。
对于自我驱动型的人来说,他们或许可以给自己找量化的指标,并从中获取成就感。
可是对于占据人群绝大多数的外部驱动型的人来说,没办法量化就意味着看不到自己的成绩,看不到成绩就意味着没有成就感,没有成就感就会开始胡思乱想。
离职,自然就会成为常态。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给非销售岗位设定目标和标准呢?
关键在于你设计这个岗位的目的是什么,你到底期望这个岗位产生什么样的价值。
举个简单的例子,像外贸G友团的内容编辑,我们设计这个岗位就是为了每天发文章吗?
答案当然不是,每天发文章只是一种手段,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发文章这个动作,不断给受众带来内容价值,从而扩大我们的影响力。
那么,影响力是由什么决定的?
深度和广度两个指标。
什么是深度?就是有多少人认可我们的内容,那么点赞数、评分值、转发量就是可以量化的指标。
什么是广度?就是由多少人认识我们的内容,那么新增粉丝量就是可以量化的指标。
对于其他岗位其实也是一样的。
假如设计采购专员岗的目的是为了理顺供应链,提升供应链效率,那么问题发生率,货期准时率,质量合格率等就是可以设定的指标。
假如设计行政专员岗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员工稳定性、满意度和匹配度,那么员工离职率,员工对公司的评分,新员工转正评分等就是可以设定的指标。
这些指标,大家认为员工自己有没有可能做得出来?
很困难,所以只能够依靠公司和管理者给他们赋予。<三>
我多次提到了不管是企业还是员工,我们都不能够仅仅只是追逐业绩,还应该追逐能够构筑自身护城河的能力提升。
业绩很容易量化,但我们怎么判断员工经过一年的工作后,是否提升了能力呢?
首先,我认为不能够仅仅只看结果。
譬如某个员工完成了销售业绩的120%,我们就能够判定对方的销售能力出众吗?
不行的,因为我们不知道120%这个数字,到底有多少是由对方的销售能力推进的,多少是由平台的力量推进的,多少其实只是运气。
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对结果进行拆解,判断形成这个结果各个因素的贡献值,从中提炼出个人能力部分,并判断这个能力对于下一个结果是否具备可复制性。
就好像是一次考试考了100分不厉害,每次考试都能够100分才是真牛逼。
那么,我们要如何对结果进行拆解,并判断每个要素的贡献值呢?
我认为可以从工作流程上入手,举个例子:销售流程。
一般情况下,销售流程可以划分为如下几个关键节点:销售线索,挖掘商机,客户认可,需求确认,方案确认,风险评估,订单确认。
销售结果基本上都是由这几个关键节点推动的,但各自所占权重可以根据不同公司的实际情况决定,然后我们再来看销售人员在每个不同节点各自所做出的贡献,从而量化出能力分值。
每个月评估一次,就能够做出一条能力曲线出来,譬如:
总的来说,固然要看结果,但同时也要看形成结果的过程。
其次,我认为衡量能力一定要足够具体。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单纯说“销售能力”和“管理能力”,其实真的太空太泛了。
能力是一种底层逻辑,它是可以进行拆解的,而且它总是以技能的形式来呈现。
就好像完整概念上的沟通,应该包含三部分:信息的吸收、信息的转化和信息的表达。
这也意味着沟通能力可以拆解为:
1、倾听能力。
2、思考能力。
3、表达能力。
而倾听能力又可以被拆解为如下几个方面的技能:
1、准确理解上司发布的任务。
2、准确吸收客户提出的要求。
……………………etc。
这也意味着,当我们在衡量自我和员工能力的时候,最好要具体到技能的层面,否则所有人都会失去判断的标准。
最后,除了能力提升的结果,我们还需要衡量对方为了提升这个能力,到底做了哪些动作。
毕竟能力提升受到“时间率”的影响,想要收获什么都一定得先付出时间去交换,从来没有一觉睡醒就突然多了二十年功力这种事情。
所以假如某员工年初立flag,说年底的时候要懂得“通过四种类型的提问挖掘客户的真实需求与动机”,那我们重点就要看对方到底为此付出了什么。
假如能够做到类似下方这样,那我们才可以说:恭喜你同学,考试合格了。
1、阅读《SPIN-销售巨人》,输出不少于3000字的读书报告,深入了解四种类型的提问“背景问题、难点问题、暗示问题、需求-效益问题”。
2、刻意使用SPIN,完成一次对客户的提问和引导,并输出不少于1000字的案例总结。
3、设计不少于50道问题,分别归于提问的四种象限。
4、刻意使用这四种类型的提问跟四名客户进行沟通,并输出不少于1000字/客户的案例总结。
5、学会淡化刻意的痕迹,跟五名客户进行销售沟通,体会无意-刻意-随意之间的效果区别,并输出不少于1000字/客户的案例总结。
6、对“通过四种类型的提问挖掘客户的真实需求与动机”这个flag,进行一次不少于2000字的总结。
7、在上司的见证下,独立完成客户的需求与动机的挖掘工作。<四>
通过上方想必大家也已经发现了。
许多人在年初时候立的flag,譬如“新年减肥20斤”,“今年要挣30万”,“必须找个女朋友”等等,其实根本就不是目标,说不上计划,更谈不上规划。
顶多只能算是向如来佛祖许的愿望吧!
因为他从来没有考虑过目标的必要性,资源的合理性,以及到底要沿着什么样的路径来实现目标。
总的来说,就是没有规划。
到底什么是规划?简单来说,就是实现中长期目标的路径。
年轻时,我对于规划是很不能够理解的,总觉得“做了又如何”,未来有那么多的不确定性。
但后来我明白,正好就是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资源的稀缺性,我们才要做规划,否则我们怎么知道接下来要走哪条路?以及怎么走?
尤其是创业的朋友可能会了解,围绕在我们身边的机会实在是太多了,今天一个人跑过来说跨境电商现在正是风口你要不要一起干,明天一个人跑过来说指尖陀螺现在大热囤一批肯定血赚。
一个人假如没有规划,他就会迷失在各种各样的机会和可能性当中,最终要么东干干这个,西干干那个,要么什么也没干。
而一个有规划的人,他会清晰地知道,这个机会是在规划之内的,一定要抓住;又或者说,这个机会和规划不符合啊,算了吧。
这就是规划的重要性。
那么,制定规划的依据是什么呢?
在我看来,规划的依据是目标,目标的依据是目的,目的的依据是战略,这是一套环环相扣的体系。
举个简单的例子:
我公司的战略是要以知识为武器,打造连接海外市场端和国内供应端的生态圈。
我们现在做知识分享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扩大影响力,把越来越多优秀的供应商引入到体系中来,而不是要借助培训和咨询等手段去盈利。
那我们的目标就应该是沉淀多少家优质供应商,而不应该是开多少场的培训课,赚多少钱;
我们的规划自然也就会是如何扩大认知度和认可度等影响力,如何把优质供应商沉淀下来,而不是要开发什么课程去销售。
所以,做规划首先要定目标,定目标首先要定目的,定目的首先要定战略,缺一不可。
到底什么是战略?
简单来说,战略是对未来的设计,它决定了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什么事情先做,什么事情后做。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制定战略呢?
首先,我们得先确定愿景和使命。
就如同April在2018年外贸G友团宁波年会时说过:优秀人才找工作已经不仅仅只看钱了。
对此我深表赞同,在这里打工我一年挣50万,在那里打工我一年也是挣50万,我当然希望选择那些理念和对于未来的看法和我一致的企业,这样我们双方可以一起走得更远。
这就是愿景的作用。
那么到底什么是愿景呢?
简单来说,我想成为一家什么样的企业,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想做什么样事情,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
至于使命,其实是属于愿景的一部分,意思是:我要做什么,以及怎样做,才能够实现愿景?
许多企业并不是意识不到愿景和使命的作用,也并不是没有愿景和使命,而是他们的愿景和使命只是停留在墙上的文字而已。
举个简单的例子,墙上的“愿景”说我们要成为LED行业最专业的领头公司。
结果一扭头,老板跟朋友投资了一家跨境电商公司做健身器材。
墙上的“使命”说,我们要致力于推动LED行业的技术进步。
结果一扭头,新开发的产品全是抄袭。
这样就完全失去了意义,也完全不具备指导战略设计的基础。
愿景和使命,决定了我们未来要努力的方向。
其次,确定一个中长期的目标和执行路径。
譬如,根据公司的愿景和使命,我希望在未来三年,能够集结至少10000家优质供应商,服务至少50家国内外客户,经手至少10亿人民币的订单,那么这就是一个中长期的目标。
具体分解下来,就应该会是:
2019年,集结3000家供应商,服务15家国内外客户,经手1亿人民币订单。
2020年,集结6000家供应商,服务30家国内外客户,经手5亿人民币订单。
2021年,集结10000万供应商,服务50家国内外客户,经手10亿人民币订单。
而执行路径,则是我到底要如何来实现这些目标,譬如:
2019年,重点工作放在优质供应商的初步集结,供应链管理的进一步流程梳理,国内客户的尝试开拓,人才的培养上。业绩依然不是最重点考虑,重在培养能力。
2020年,重点工作放在新客户的开拓上,以19年所集结的供应链资源赋能2020年的市场开拓工作。
2021年,市场端和供应端形成良性循环,新增客户吸引供应链,进一步庞大的供应链又能进一步吸引客户。
如上这些,就组成了我公司的战略。有了战略,我们做事就有了目的,自然也就能够去分解企业和企业内每个人的目标到底是什么。<五>
说到目标,大多数人容易犯三个错误:
1、混淆了目标和手段。
“我明年的目标是读50本书”,大家觉得这样的目标设置得对吗?
是错误的,因为读完了50本书之后呢又如何?假如是50本漫画书,我一个下午就能够读完了,so?
因此读50本书并不是目标,他只是一种手段,关键是读完这50本书之后你到底想实现什么,才是一个真正的目标。
就好像许多人在做计划的时候,说“我明年要把团队扩大到20个人”,这也只是手段,扩大到20个人之后想实现的业绩或者能力,才能够成为目标。
2、无法统一企业内所有人的认知。
许多企业老板经常在公司里面喊“我们明年的目标是做到一个亿”,但是不同人对于这个目标的认知是不一样的,例如:
销售部门的小张可能想——“太好了,做到一个亿我的提成可以是30万,我一定要努力加油”;
行政部门的大黄可能想——“做到一个亿跟我有什么关系,又不会给我发钱”;
公司老油条老陈可能想——“根本不可能做到一个亿的,老板就是喊喊而已”。
在这种情况之下,企业目标没有办法和个人目标统一起来,力气自然也就没办法往一处使。
正确的做法是,一定要让所有人知道,一旦公司完成了这个目标,对于每个人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利益。
而且所谓“说清楚”,并不是开个会宣布一下,或者发封情深意切的邮件都完事,而是要直接面对面地沟通,以收到对方正面反馈为基准。
“听到”不等于“听懂”,看不见的大猩猩是无时无刻都存在的(具体概念大家可以百度)。
3、混淆了目标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许多人在看到目标的时候(往往是企业下放的目标),第一反应都是“做不到”,“不合理”。
这种想法其实是错误的,因为目标,作为一个要在未来实现的东西,而未来有着那么多的不确定性,本来就没有“合理”这个属性。
因此我们千万不要浪费时间去讨论目标的合理性,我们应该去讨论的是必要性。
譬如,作为创业公司来说,我必须在一年后做到1000万的销量,否则公司就要倒闭。
那么1000万这个目标就是必要的,没有什么合理不合理的讨论空间,否则我干脆就不要创业好了。
关键在于为了实现1000万这个销售目标,我到底有多少资源可以用?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要我做1000万,但潜在客户没有,专业展会不去,阿里巴巴不开,直系下属没有。。。etc
那么不好意思,我觉得这个资源不合理,跟目标不匹配,这个活我干不了。
讨论目标的必要性,讨论资源的合理性,这个才是正确的思路。
那么,我们又应该怎么确定目标呢?SMART原则就是最常用的方法。
SMART原则:
S=Specific,明确性。
——“我们明年的目标是上市”,这就是一个不够具体的目标,营业额达到多少、利润率达到多少....等等指标都需要明确下来,才能称之为具体。
M=Measurable,可衡量。
——“我们明年的目标是提升业务部门的销售水平”,这就是一个不可衡量的目标,提升到什么程度算提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所有的目标都必须要尽可能量化,从数量、质量、时间、成本、上司和客户的满意度这五个维度入手。
A=Attainable,可实现。
——根据积极性=价值*期望,假如一个目标并不具备可实现性,那所有人都不会有积极性。
建议目标要分三档:保底的,挑战的,极限的。
所谓保底,就是跳一跳可以做到;
所谓挑战,就是要非常努力才可以的;
所谓极限,就是要拼了命才行的。
当然了,实现目标的奖励也分三档,保底的基本上就是随便给意思意思一下,挑战的就要开始有诱惑力了,至于极限的,能给多大就给多大。
R=Relevant,相关性。
——目标一定要和其他目标或者本职工作相关,你堂堂一个销售总监还去定个学习英语的目标那就没有意义了,这不是总监应该干的事情。
T=Time-bound,时限性。
——1个月,3个月,1年还是3年,要有一个明确的时间限定。<六>
最后,如何根据目标进行路径的设计?如何在执行过程中,判断自己是否有偏离既定路径?
老麦在2018年外贸G友团宁波年会说,预算其实就是目标牵引,路径拆解和咬牙执行。
当我们定下一个大目标的时候,往往有许多种方法来实现这个目标。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我2018年的目标是要挣100万,那这100万到底是要通过做外贸来实现,还是通过做微商来实现,还是通过做培训来实现?
如上这些其实就是路径。
路径的选择涉及到决策,而优质决策的六要素:框架、选项、价值、信息、论证和执行,我在外贸G友团宁波年会的主题《外贸大牛的决策法》已经说的很清楚了,这里不再阐述。
关键在于假如我确定了这100万要通过外贸来实现,那么需要多少销售额才足够?这些销售额由多少个客户组成?每个客户的毛利是多少?由哪些产品贡献毛利?这些客户从哪里来?来了之后怎么抓住他……etc。
这个才叫路径拆解。
至于执行过程中的路径偏离,其实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正如同我在之前的文章说过:
我们在做任何一项工作的时候,都会有一个目的;而假如这项工作比较复杂,我们往往就会采取一些迂回的手段,可是就在迂回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忘记一开始做这项工作的目的。
就好像一个管理岗位的人,本来的工作应该是带领团队,培养团队和制定规则。
可是事情一多一杂,往往就将自己陷入了帮团队打杂擦屁股的旋涡。
那么,我们要怎么样判断自己是否有偏离路径,甚至判断自己是否制定了一个不正确的目标呢?
答案只有两个字:总结。
我们来回顾一下最一开始所说:总结的目的就是发现问题。
一次合格的总结必须带有下方因素:
1、总结和目标的比对。
2、要事实,不要观点。
3、能够帮助发现问题。
在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并不能够年底的时候再来装模作样做总结,而是应该做到每月总结,甚至每星期总结。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减肥那段时间,每天都会测量体重。
今天减少了,是不是因为昨天嘴馋吃了一个冰激凌;
明天减多了,是不是因为摄入太少这样会不会影响健康;
一直在运动但是对于减肥没有什么效果,是不是应该换一种方式,或者是不是运动错了;
……………………诸如此类。
甚至到后期我还对体重进行进一步拆解,脂肪含量,水含量,肌肉含量...etc,检测每天不同数据的变化。
这其实就是一种总结,对比我和目标的差距(尤其是分解后的小目标),并尝试从中发现问题。
综合上方各位可以发现,假如我们一年才总结一次,其实是不够的,最大的问题在于:
1、由于数据的缺失(尤其是对于个人而言,有几个人真的会去记录自己的行为轨迹呢?),一年一次的总结你只能看结果,而看不到导致结果的过程,这样很难帮助我们发现问题。
2、德鲁克说:对既成事实的管理都是无效管理。假如我们一年才总结一次,很多东西都已经成为了既成事实,即使我们想调整路径甚至调整目标,可能都已经来不及了。
所以,对于初级岗位来说,建议一两个星期总结一次;对于中高级岗位,建议一个月总结一次;对于企业来说,至少要做到一个季度总结一次。
这也意味着:
1、我们需要将年目标拆解成为季度目标,再拆解为月目标。
2、我们要注意历史数据的沉淀(因为没有数据的话,总结就失去了意义)。
从这个角度出发,营销数据,销售数据,经营数据,财务数据,能力数据等,不管你是用Excel还是CRM还是进销存都好,记下它!
我们不能够因为自己企业还不够大就忽视数据的积累,就算是你现在用不上,等到未来某一天你需要用的时候,会发现自己完全没有历史数据做参考。
3、要帮助员工养成做月总结的习惯。
就算没办法做到非常科学的总结,至少这会形成一种思维的轨迹,帮助我们洞察一个人认知的变化。
当我们做到如上,目标、路径、执行、总结、修正,这五点就会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
跟着这个环奔跑,我们就再也不会感觉到浑浑噩噩虚度年华,也再也不会怀疑自己存活于世到底是为了什么,以及能做什么了。
这个其实也就已经是预算的雏形了,借用老麦的一句话:
不是因为我有了跑马拉松的能力,我才去跑马拉松,而是因为我跑了马拉松,我才发现自己缺失了哪些能力。
同样地,并不是因为我们具备了做预算的能力,我们才去做预算,而是,当我们开始做预算了,我们才会发现企业内部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
以上,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过一个忙碌且充实的2019,也欢迎大家闲暇之余来“门徒圆桌”看我。
——END——图片:外贸圈尾图.png
文章回顾:
管理宝典:
销售技巧:
展会是获取订单的最快渠道,没有之一
“我第四季度的目标是2300万”。
创业攻略:
职场心得:
-
谢谢分享了,
-
管你是存有创业心思,还是正在创业路上,或许可以考虑放慢脚步,我们一同出发,来细品计划用一年时间打磨的系列文章:《外贸大牛的创业史》。各位有兴趣的外贸小伙伴可以加我WX交流一下。WX号:lizady1212
-
看完了,受益匪浅
-
已收到
-
已收
-
-
159
-
支持支持
-
666
-
-
谢谢丹牛、
-
6666666
-
受教
-
看完
-
66666
-
zanzanzan
-
5656511
-
学习了
-
感谢楼主分享,楼主威武 学习了
此帖已被删除。只有拥有帖子管理权限的用户可以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