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n****458
@cn****458
0
声望
132
回复
293
资料浏览
25
粉丝
38
关注
0
积分
41
铜币
cn****458 的回帖
-
RE: 活动结束!2014开门红 “马”上有豪礼,阿里奖品等你来拿!细数对中国制造的喜怒哀乐和无限期许~~~“中国制造”真的危机了吗? http://waimaoquan.alibaba.com/bbs/read-htm-tid-1382831-fid-61.html发布在 安防/医疗保健
信任危机逼迫中国制造转型 http://waimaoquan.alibaba.com/bbs/read-htm-tid-1382833-fid-61.html
一幅图了解全球制造业现状 http://waimaoquan.alibaba.com/bbs/read-htm-tid-1382835-fid-61.html
期待阿里笔记本哦 本人可是笔记本收藏控哦 -
一幅图了解全球制造业现状个人观点: 中国制造业如今形势如何?国外买家所关心的产品质量问题是否可以得到解决,这是中国进出口商们需要一直关心关注的问题。就拿植提行业来讲,中国制造仍然存在很多弊端。拿我一个埃及客户举例,他在我跟前说的最多的就是中国供应商的诚信问题,导致现在对整个中国制造产业都没有好感,让他屡屡失望。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下对于中国制造的分析。还请各位多多拍砖。发布在 安防/医疗保健
如果你看过华尔街见闻本周分享的下面这幅图,应该会有些“失落”:去年除了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这“金砖四国”(BRIC)和丹麦,全球其他地区的制造业增长都有好转。
图片:1.jpg
摩根大通的下面这幅图让我们看到了全球21个国家地区从2012年1月到2013年12月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其中中国的数据来自汇丰中国制造业PMI。图片:2.jpg
如果只截取去年12月的表现,我们会看到21个国家地区里只有4个低于50,表明只有4个国家制造业增长呈收缩态势。
这“四大金刚”分别是:PMI制造业指数为47.0的法国,49.6的希腊、47.6的澳大利亚和48.8的俄罗斯。
如果与11月比较,环比上升的有13个国家地区,金砖四国里只有巴西是环比增长,由49.7升至50.5。
就算以中国官方制造业PMI来参考,12月中国也是半年来首次回落。
当然,不能仅凭PMI判断全球制造业形势。
去年9月,美银美林就发布报告质疑PMI数据的“神话”。
报告认为,要知道这类PMI调查有多原始,这点很重要。
每个月都有那么几百名采购经理接受调查,要回答各类行业活动变量的问题,根据这些答案制定指数的结果。
这项调查在一个月还没结束时就开始进行,有些问题会涉及到受访采购经理来不及准备好给出答案的领域。
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指数相对稳定,很容易解读。美银美林指出,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简明的特色反而是这类数据的缺点,并不算长处。
报告认为,调查样本不能代表整个经济体,有的调查样本集中在大企业。而且,这类调查根本没有试图根据企业成立和倒闭的现状做调整。
所以我们就看到了下图这样强劲增长的“软”数据。图片:3.png
部分转载来自: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831 -
信任危机逼迫中国制造转型
继不久前大量招回中国制造的玩具之后,日前,美国方面再次以“铅含量超标”为借口要求招回中国制造的玩具和钥匙圈。
实际上,就在美国两次招回中国玩具之间,还发生了欧盟针对“中国货”发出安全警告事件。警告表示:中国生产的产品虽然价格便宜,但是不符合安全标准,建议消费者不要贪图便宜而购买。
很多人会认为,这是美国和欧盟成心与中国制造过不去。诚然,这里确实有对中国制造恐惧不安的成分。实际上,在前次招回中国玩具之时,美国方面已经承认错不在中国,错在他们的经销商设计出了问题。然而,美国方面坚持要中国企业招回产品,确实是对中国企业的歧视。
但是,抱怨没有用。因为美国和欧盟不会因为中国抱怨而改变,这是被一再证明的事实。
既然抱怨和批判都没有用,我们可不可以换个角度来思考?从自身的角度反省反省,看看我们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
在我看来,从自身反省比抱怨有价值得多。实际上,当中国产品始终在国际市场上卖不上价钱的时候,即使没有遭遇来自美国和欧洲的麻烦,我们也需要为中国制造重新设计一条出路。因为在我们看来,“廉价”标签一旦贴在“中国制造”身上,中国产品就基本上被钉在了屈辱柱上,你的产品再好也不可能被人家真正认可。中国企业应该有骨气:凭什么我们的产品只能廉价销售?没有人可以告诉这是中国企业的宿命。
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廉”过程之后,那么,下一步应该实现“从廉到优”的历史性跨越,最终完成中国制造与国际企业的同轨运行。
而今,接连不断的麻烦,反而给我们提供了反省既往战略的契机,让我们不得不痛定思痛寻求转型之路。
近年来,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越来越多的国际产品进入中国,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走向海外。如果我们把进口产品和出口产品进行对比,不难发现二者之间差别明显:我们出口的产品基本上走中低端路线,而进口产品基本上走中高端路线,泾渭分明。
低技术产品的大量出口,直接造成国际社会对中国制造印象不良。这几年,中国产品屡遭反倾销之困,根本原因不就在于我们的产品买得太便宜吗?“8亿件中国衬衫换一架空客800”得传说,最能证明中国制造的廉价。在国际贸易中,廉价绝对不是发扬国际共产主义精神,而是产品不自信的表现。
不可否认,我们已经从中国制造中受益,至少我们可以把廉价的中国制造视为中国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预演。问题在于:这样的预演要持续多久?是不是一直持续下去?止于目前,我仍未看到中国制造改变国际处境的决心。这,才是我最不安的。
因此,我们应该以积极的心态看待中国制造在全球的信任危机,力争象日本制造、韩国制造那样最终赢得全世界的尊重。
如何实现凤凰涅槃?改变产品输出战略为技术输出、品牌输出战略,走技术制胜道路,彻底放弃已经走了多年的廉价道路。
事实上,即使不站在企业利益的角度,我们也必须放弃高能耗、低附加值的产品定位。当8亿件衬衫才能换回一架空客的时候,中国制造低价值、高能耗、高污染的特征,实际上让我们辛辛苦苦赚的那点血汗钱,还不够用来治理污染。 -
“中国制造”真的危机了吗?
——专访理特管理顾问公司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Thomas Schiller
“危机的产生,更多时候带来的不是威胁,而是进步。因为危机能导致改变,改变又能带来更强的竞争力。”
“中国制造”最近成为新闻界,尤其是西方媒体诟病的热门话题。由于玩具召回和食品安全等事件引起了一系列关于“中国制造”的讨论,《华尔街日报》更是用“危机”来形容中国制造面临的困境。
必须承认的是,中国制造厂商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理特管理顾问公司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Thomas Schiller曾多次参与中国制造商质量管理项目。对中国制造目前的处境和解决方案,Thomas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建立“相容”的质量体系
现在“中国制造”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机。有些观点说这其实是一个管理的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是厂商的管理层管理不成熟。就您的经验来看,是这样吗?
Thomas Schiller:这种危机的形成不仅是一个因素。可以肯定的是,质量问题不仅是制造商的问题,经销商、用户,还有进出口商都对这个问题负有责任。
成功的公司,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其他国家的,总有一个“可相容”的质量管理理念,这种管理理念涵盖了从供应商、制造商到分销商甚至用户。各种相关合同都受这个管理的控制。如果等到产品运送到其他国家的时候才开始检测,监测就是没有效力的,或者说太晚了。
厂商应该让环节上的相关人员,不论是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还是零售商或者批发商,都有一个可相容的质量标准概念。专业的零售商会在全球范围内都这样做。
不过在中国,这也是一个管理层面的问题。管理阶层不单单要考虑快速盈利、易获利润等短期的成效,更要考虑长期、可持续的发展。
用户也要为厂商的质量管理负责吗?
Thomas Schiller:在一个成熟的市场中,用户的受教育水平更高。他们会尊重高质量的售价,并且会检查产品的质量。中国正在飞速发展,市场上的新产品不断涌现,用户有责任对产品的质量具有敏感性。这就是说,他们要懂得如何选择高价优质的产品。
西方市场的用户更加成熟,市场也因此更加成熟。比如说有机食品,近年来是一个发展最快的行业。在西欧,如果食品不是有机的、质量不过关,并且没有得到政府的审核,将不能出售。这种做法很有积极意义。
“相容性”的质量管理体系,是指在某企业内部,还是在行业协会里?
Thomas Schiller:都包括。行业协会建立一套完整的、体系的解决方案来制约所有的企业,以从管理层面上达到解决质量的问题。比如:行业协会可以每三个月对这些公司进行没有任何预警的检查。这有点像国际标准化组织系统(ISO)。
对中国的企业,尤其是那些低劳动力成本、低核心技术的企业来说,建立可相容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否足够?
Thomas Schiller:这是现在中国商界常见的一个问题。
很多中国公司业务限于低成本、低技术产品生产领域。建立可相容的质量管理体系当然是解决方法之一。除此之外,企业应该拓建销售网络,来为他们将来业务增长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例如:有的公司已经在欧洲建立了他们自己的销售网络。这与技术低或成本低无关。关键是你怎样构建你公司的组织以为将来做更多的业务。
您是否认为“质量危机”将严重打击中国制造的世界形象?对此,您的建议是什么?
Thomas Schiller:我仍然认为中国企业正有一个走向世界、业务全球化的大好机遇。中国的企业家有一个独特的资产、财富——他们有自己独特的企业家身份和地位,独到的见解、潜能、方式,以及发现机遇的角度,这些都是与众不同的。而这一点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财富。他们应该更专注于他们的长处和优势。当然,加强质量管理也是他们业务长久发展的一个保证。如果解决了相容的质量体系的问题,再利用好自己的优势,中国企业可以持续长久地发展。
摆脱困境的三个开创
有这样一种观察:中国劳动力价格上升,而亚洲一些更廉价的劳动力市场(如越南和印度)正在崛起。这让一贯以低成本取胜的“中国制造”受到了挑战。同时在高端制造市场,中国制造商还没有获得跟国外大厂商竞争的实力。您是否认同这样的观察?
Thomas Schiller:不完全认同。
首先我认为中国低劳动力市场虽然受到了亚洲其它国家的威胁,可是因为这个市场与西方市场仍有很大差距,所以也还有发展空间。这对于中国整体来说都是有益处的。其次,中国现在正以很快的速度赶上他们的国际竞争对手。中国的很多企业,比如说华为和海尔,已经把他们的产品成功地带到全球市场,给西方的企业带来威胁,而不是相反。
在其它行业内也同样可以观察到中国企业正在或快或慢地成长成为国际市场上强有力的竞争力量。基于这两点,我们可以看到,与亚洲其它国家比起来,比如说日本、韩国,中国的许多行业正在持续地、高速地提高他们的国际竞争力。就像那些国家40年前发展的状态一样,中国的行业正大步发展,速度甚至更快。
如果回顾一下任何行业发展的历史,就会发现,危机的产生,更多时候带来的不是威胁,而是进步。因为危机能导致改变,改变又能带来更强的竞争力。
针对中国制造目前的处境,您认为厂商们应该做什么?
Thomas Schiller:我想需要三个开创。
第一,就是刚才我们谈到的建立相容质量管理体制的问题。这不仅是在公司内部或公司之间的相容,还应该是在行业协会中的相容。
第二,企业、供应商、进出口商以及其它相关的团体都应在国内市场以及国际市场上开创销售网络和组织构架。就像我们咨询业界常说的那样:从一开始就建立你的全球化地图。
第三,商家,比如说日用品制造商,应该开创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我们看一看中国的情况就知道,中国现在许多的商家一开始是依赖于低成本竞争力的。现在,他们需要更多地把他们的竞争力建立在自我创新和自我研发产品的基础上。海尔和华为已经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榜样。他们的案例是非常激励人的。
如果中国的企业在这三个开创方面做得好,切实地以这几个开创为基点展开他们的竞争,他们一定能找到建立国际竞争力的道路。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管理和战略上,开始寻求咨询公司的帮助。但他们大多并没有实现预期效果。对此您有何建议?
Thomas Schiller:我认为企业应该做到的是与咨询公司持续地合作。例如:在并购业务当中,咨询公司能起到一个第三方的功能,帮助、支持并购双方沟通,并把双方联系在一起。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这同时还能避免傲慢和勉强的态度出现。而这一点对并购的成功非常重要,它能保证新公司的文化氛围和谐、融洽。但是,需要又一次强调的是,只有在对战略目标、文化,以及战略执行的充分预计等方面做透彻理解的基础上,咨询公司才能很好地起到它第三方的作用。